狠狠的日_www一区二区_99精品99_久久久久综合_aaa在线_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界人物 > 正文

胡問鳴:推動中船集團實現破局發展
2012-11-18 16:13:00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   

“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對我來說既是榮譽,更是責任!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船舶工業、對中央企業、對軍工企業的重視,也是對中國船舶工業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11月14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胡問鳴在當選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后表示,十八大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出了新的國防建設戰略任務,發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號召,“這給中船集團公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包括海軍裝備在內的海洋裝備建設需求將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作為肩負著富國強軍‘雙重使命’的軍工央企,我們要按照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的新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深刻洞悉航運及造船業發展大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不斷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新一輪競爭格局重構中牢牢掌握主動權,努力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防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發揮中央企業優勢,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這為中央企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胡問鳴表示,作為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企業集團,中船集團公司將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建設,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優勢,大力提升中船集團公司及所屬成員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中船集團公司“十二五”發展目標,為建設世界第一造船集團,為做優做強船舶工業,為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針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標。胡問鳴認為,這一數量指標實際上顯示了中國對于未來經濟發展的充足信心,船舶行業和企業應該從其中看到機遇,積極布局,搶抓經濟發展的下一輪紅利。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著力提高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等要求。對此,胡問鳴表示,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發揮優勢,凝聚力量,在產品結構調整、商業模式創新、技術研發突破等各方面取得新的進展,推動中船集團公司實現破局發展。

加強海洋裝備建設,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裝備保障

“黨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未來中國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偉大目標,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的戰略任務。這使肩負富國強軍‘雙重使命’、以‘艦船報國’為己任的中船集團公司干部職工深受鼓舞和鞭策,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與期待,更加堅定了破局發展、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的決心和信心。”胡問鳴表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在國內外形勢復雜的當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戰略意義,這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陸地資源的開采已經超產,未來人類必然向海洋進軍。中國要成為世界強國,必然要走向海洋。”胡問鳴說,海洋對于中國人來說仍是一片相對陌生的世界,十八大報告關于海洋的論述雖然文字不多,但這是我黨歷史上第一次在黨代會報告中對國家海洋發展戰略作系統性的闡述,將會對喚醒全民海洋意識、對黨政干部進一步普及海洋知識起到重要作用。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離不開海洋意識的回歸和海上力量的增強。”胡問鳴指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離不開各種資源的支撐。如今,中國每年近一半的石油、80%以上的國際貿易依賴于海上運輸通道。為了保障海上通道安全,2008年年底,中國海軍開始向亞丁灣索馬里海域派遣艦艇編隊,為途經的中外船舶提供護航。“在12+1批護航行動中,有22艘艦船參加護航,其中21艘是中船集團公司建造的。”

胡問鳴表示,中國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的根本目的是“防止挨打”,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能夠為和平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證。進入新世紀的十多年以來,中國海軍的主戰艦艇裝備實現了從近岸到近海的轉變。中國與強國海軍縮小了差距,可以形象地描述為實現了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的跨越。

然而,隨著這些年來中國一批具備初步遠海作戰能力的戰艦和第三代戰斗機相繼服役,引起海外高度關注,一些人質疑中國和平發展的真實意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生的局部戰爭告訴我們,力量均衡才能維持和平,不均衡發展到一定階段,落后的一方必然挨打。”胡問鳴表示,和平是力量平衡的結果,中國和平發展不是靠等來的,更不是靠外界施舍來的,必須靠實力來保證和支撐。

胡問鳴說,十年前中國開展國際軍事合作遇到的阻力較小,因為當時國外先進的裝備中國還“望塵莫及”,而現在中國要與軍事強國尋求軍事合作則常常受阻。當前,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美國以及歐盟的許多傳統軍事強國仍然對中國實施軍事禁運和高技術封鎖。美國國防部今年5月發布年度中國軍力報告,結合中國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繼續渲染中國威脅,甚至連在美國合法經營的企業也不放過。

“以前我們很弱小,別人對你不設防,什么都可以給你看、給你學;現在中國逐漸強大了,強國覺得你可能要趕上他甚至在一些領域超越他了,所以就喊你威脅他了。”胡問鳴說,中國的一些戰略武器,比如彈道導彈、航空母艦、核潛艇,是威懾但不是威脅。“威懾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別人打我,是為了保衛和平。”

“在海洋上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裝備的保證,無論是海洋運輸、海洋油氣,還是開發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海洋科考、海洋監管和維權,都必須裝備先行。現在我們跟周邊國家海洋裝備的差距非常大,我們海洋維權裝備能力嚴重不足。因此,建設海洋強國的當務之急是加強海洋裝備的建設,加大海軍裝備以及從1000噸級到10000噸級的海監船、漁政船(船型 船廠 買賣)等海上執法船(船型 船廠 買賣)的研制力度。”胡問鳴指出,我們不僅要通盤考慮航母建設問題,還應研制遠洋漁船(船型 船廠 買賣)以及開發海洋資源必備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船型 船廠 買賣)、各種專業船舶。

“歷史一再證明,為了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胡問鳴指出,中船集團公司要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新要求,加強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建設,著力提高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全力打好“保軍”攻堅戰,始終堅持“軍品第一”的宗旨和“三個負責”的精神,確保按期優質完成好重點裝備研制任務,堅決履行好支撐海軍裝備戰略轉型的歷史責任,為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作出自己的貢獻。

“總之,在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上,我們中船人義不容辭、責無旁貸。”胡問鳴強調。